本网讯(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日月更迭,光影流转。时空的坐标轴镌刻每一步奋斗的足迹,记忆的快门声定格每一帧拼搏的瞬间。回望三下乡来时路,外国语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努力诠释担当,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实践队这趟独特的三下乡之旅吧!

赋能乡村振兴,彰显青年担当——我们出发啦!

迎着灿烂的午后,偶遇大雨小风波,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学校礼堂前集结完毕并前往怀集下帅黄翰村。队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奔赴每一处需要他们的地方,把青春的希望播种在怀集下帅黄翰村上茁壮生长。
以桃为“媒”,促“帅”振兴

实践队前往鹰嘴桃园帮助当地村民采摘鹰嘴桃,对鹰嘴桃的生长环境、生产周期等情况进行调研,并深入农户家中,通过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到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的细节。队员们纷纷表示将努力通过自身所学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推动农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深入茶园觅其特,实地考察助振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队员们跨越高山,深入茶园,在劳动中体验农民的艰辛,学会用“一芽两叶”的标准采摘茶叶,就茶历史、茶文化、茶技术三产融合方面与茶园老板进行深度交流,运用所学技术与知识拍摄助农视频,给下帅仙山茶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承一脉“酒”乡文化,助下帅“酒”远发展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外院学子把握时代脉搏,运用互联网的影响力及发挥专业优势来服务社会,下乡开展直播带货。在壮瑶红酒坊间,队员们架起直播设备,化身为当地特产“代言人”,利用网络直播帮助酒农打通线上销售渠道,促进产销对接。直播结束后,队员们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直播复盘,总结经验,用“互联网+”新思维解决问题,以自己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网络直播帮带货,青春才智助振兴

实践队员走进下帅文化馆,用心感受着下帅壮族瑶族乡非遗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在认识到科技对传统农业重要性的同时也进一步展开直播带货,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助力乡村振兴。团队通过阅读记录下帅历史和文化的书籍和视频,将所见所闻撰写成调研报告,并拍摄宣传短视频,将调研成果和所思所感通过语言和视频的方式传递。
乡村振兴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
以爱灌溉,静待花开。实践队带着关心与关爱,温暖偏远地区的孩子和留守儿童的心灵。队员们以爱国主义教育向他们根植爱国情怀;以慷慨激昂的红歌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以演讲技巧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以折纸课程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教会孩子们学会用脚步去丈量未来的路,此行山高路远,道阻且长,虽夜色凉薄但前行必有曙光。希望孩子们长大以后也能怀抱理想,为心中的一片海,翻越万重山也不惧远方!
妙手绘就乡村美景,篝火点燃民族热情


行笔勾画五彩井,走墨绘制乡里情。实践队在下帅民族团结广场,用巧手成就了一个个充满生机的井盖,同时,他们将移风易俗宣传与乡村景观有机结合,绘制出一幅幅美丽的文化墙。

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也在为下帅特色产业进行宣传。黄翰村书记李伟也带领团队参与篝火晚会,队员们伴随歌声起舞,围着篝火祈祷,用心去感受各民族之间浓浓的爱与包容。
学思践悟,以思促行。转眼间三下乡已然接近尾声,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不易,感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和伟大,也明白了只有在实践中充实理论知识,厚植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实践团队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不懈奋斗中释放青春光芒。